新闻中心 /News
專家解讀:米乐 M6為什麼沒有“印度威脅論”【2】--理論
米乐M6 M6米乐M6 米乐M6 米乐印度詩人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曾說過:在西方人眼裡,我們的文明是高深的玄學。如今,印度在西方世界佔有特殊的地位並引發持續的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印度在交流方面的國際化、政治規范的國際化,以及對傳統宗教文化的保護。在西方人眼裡,從未被西方殖民的中國人,大多不會講英語,但也不再保有傳統社會結構,並且早已不記得葬禮、婚禮、生日等傳統文化,這更難讓西方世界理解和消化。如果我們將印度作為一面鏡子,觀察印度傳統文化在近現代的變遷,也許可以看清當今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諸多問題,並在此基礎上思考中印兩大文明應當對世界所作的貢獻。
印度的文化矛盾:挑戰宗教權威?當代印度面臨著許多“文化矛盾”,其中最突出的是“啟蒙與反啟蒙”矛盾。現代印度吸收了西方啟蒙運動和科學革命的終級成果,包括現代技術、以憲法條文所表述的自由世俗的法律構架,等等。自獨立以來,印度誕生了世界一流的科學家隊伍,他們所從事的科學研究處於世界前沿,其科研水平與世界最佳水平相比也毫不遜色。但是,正如印度學者所指出的:“印度的一切現代化設計,都是在一種獨特的印度式的反啟蒙方式下進行的。這裡的‘反啟蒙’,與啟蒙運動將宗教納入科學的范圍之內恰恰相反,印度的反啟蒙往往是將科學推理納入建立在精神基礎上的宇宙哲學,或納入‘吠陀’的認識論之中。”15
現代印度從不挑戰超自然的宗教文化權威,也未挑戰源於印度教唯心主義思想的神秘世界觀。現代思想和創新,與傳統的印度教世界觀合為一體,完全喪失理智的、神秘玄妙的和偽科學趨向絲毫沒有減少。訪問印度的人很容易發現,印度社會不僅不知道如何為宗教權威設立界限,而且將越來越多的科學納入吠陀、吠檀多、瑜伽經等宗教學說之中。一些號稱受過科學教育的、操英語的印度人,將那些號稱“瑜伽大師”的騙人把戲視為“科學”。一些號稱“現代的科學家”,更是以現代物理學和進化生物學的語言和實驗結果,証明佔星術、投胎再生和業報輪回等觀念是正確的。印度正是在反啟蒙、反現代思想的過程中,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包容一切的道路。
當今印度還面臨著“消費主義與印度教極端主義”的文化矛盾。20世紀80年代后印度最令人關注的現象,一是全球化帶來的消費主義文化的興起,二是旨在建立印度教國家的印度教民族主義勢力的崛起。前者是經濟全球化的副產品,后者則可以解釋為對全球化的一種回應。在國內,印度教民族主義政治家為爭奪政治權利,力主印度回到夢幻般的吠陀時代;在國際舞台上,他們聲稱吠陀“天生的”具有科學取向,斷言印度教比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優越。在21世紀全球化時代,印度變得更加印度教化了。
印度文化的困境:堅守與分守。在近代反殖民反壓迫的斗爭中,中國是在高舉“民主”和“科學”大旗的同時“打倒孔家店”。而在印度,爭取政治獨立和經濟發展,始終與恢復印度作為一個精神民族的傳統面貌聯系在一起。聖雄甘地認為,印度古代文明在“未經損害”的情況下,對西方先進工業社會具有道德上的優越性,因此期望恢復以宗教為基礎的文明,避免走向類似西方現代文明的“魔鬼文明”。追隨甘地的民族主義者設計出“向后退”的道路,即努力“表現出古代的光榮道德”。在獨立后,印度知識分子沒有接受甘地對未來國家的設計,但卻接受了現代化的“文明”標准。其結果便是,現代性這個概念在印度被擴大了,在經濟發展的物質因素外,加上了精神因素。
印度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獲得民族獨立,而不必像中國一樣付出慘重的革命代價,使得其悠久的宗教文化和各種傳統制度(包括種姓制度、大家族制度、社會習俗如嫁妝、童婚等)得以保持,人們在思想觀念上維護傳統,並真誠地引以為豪。但不少人已經發現,在印度社會的各個層次,迷信和危害生命的偽科學正大行其道,這與政府對印度未來的描繪(世界辦公室、知識社會)極不協調。如何將“堅守傳統”建立在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如何積極地介入人民的宗教理性,成為印度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為多民族、多種宗教並存的現代國家,中國和印度都力求宗教和諧。不同之處在於,由於中國自己丟失了“禮樂文明”,既沒有一個代表社會主體性的宗教,也沒有一個表達中國社會主體的“分守”,所以各種宗教在中國的傳播都首先直接面對政府,而不是面對社會主體的文明規范和秩序意識。而在印度,印度教從來是一個不斷重生的傳統,舊的哲學經后人不斷地重新詮釋,過去和現在的發展成為塑造未來的力量,正是對傳統的保守,使得“固本”過程持續下去,並附加上新的觀念和實踐。
因此我們看見,在印度,即使是在殖民統治者允許甚至鼓勵基督教傳教士的情況下,都收效甚微——英國統治200多年后離開時,隻有不到3%的印度人信仰基督教!印度社會主體的“分守”讓英國人歷經波折,並最終認識到將自己的宗教偏見強加於印度人,結果隻會適得其反。
印度今天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社會“分守”的宗教因素,如何保持開放、寬容和健康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印度教派沖突一直呈上升趨勢,從統計數據看,規模越來越大,死亡人數越來越多,波及面越來越廣,其中最突出的是1984年、1992年和2002年的三次大沖突。16宗教沖突的問題有效地掩蓋了政治社會問題的實質,並且將人們的注意力移向錯誤的關注方向,忽視了教育、醫療、就業等民生問題,而高文盲率、婦女地位低下、貧困、童工等問題,使印度社會付出了難以承受的經濟代價,也必將使印度付出沉重的道德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