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两周自学完高中数学是怎样的过程米乐M6 M6米乐
之前发过一篇文章《两周自学完高中数学实际吗》,许多人评论,有些同学要尝试。后来,果然收到一个同学唐代斯的来信。他用两周的时间,从70多分,到130分,他表示不能稳定的达到130分,一次考试的样本不够。
根据这封信,我发了一篇文章《两周自学完高中数学是怎样的体验》。文章发布之后,又有许多网友留言,有些网友问唐代斯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唐代斯是高三学生,正在准备高考。距离高考不足一个月。我没有问唐代斯的细节。
15:50 我开始了距上次挑战到今天为止的第四次数学模拟考,出自衡水金卷。写到填空题时,天气骤变,顷刻便满窗风雨,伴随着雷声写到立几,学校停电了,光线十分暗,还好我坐在窗边,勉强能够看清灰色环保纸质的试卷。心无旁骛的人如同什么也没发生,只顾埋头;心猿意马的人趁机躁动起来,窃窃私语。
前天照毕业照,所有同学都已经站好了,叶老师突然站起来,回过头来凝视着我们。日光有些刺眼,他“聪明绝顶的脑袋汇集着那光,恍惚间那个场景再次浮现。
看过你写的反馈文,看了公众号下的留言,以及你的回复。你说得空问问我,却始终没有开口。此处,我不言,一如你不言。
法里亚,你看了,若觉得有必要发,可以传送原图,或者,辛苦自己方便大家,把它转述成电子版。
最初,我并没有想过会提笔写下这些。我甚至已经想好,倘若法里亚问起我的过程细节,我会很抱歉的拒绝展开。以我的性格,要么在“做好”之前一言都不发,要说就尽力把过程系统化地说完整。尤其是在这种关头,我真的自觉无力渡同届考生了。
你们说,“不言”中究竟能包含多少东西?可以肯定地是,其中一定有“考虑”,一个人能为另一个考虑,这是十分叫人庆幸的事。我怎么可以不顾,怎么可以辜负。
于是,我现在提笔,尽我最大的可能,把“两周自学完高中数学(甚至更短的时间)”的过程及其涉及到的必要的问题,立体化地呈现。
他在阴差阳错间看到这些文字。下定决心,立刻实践。这有别于那些看完只会叹息“时间不够”的人,更关键的是,这是他第一次正视自己的弱科,并下定决心扭转局势。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经战胜了从前懦弱的自己。
首先,他要尽可能的清楚、客观的认识自己,认清现实。时间不多了,用十天攻克数学,是否是提高总分的最好路子?看看其他五科,综合比较一下。
果然数学最差,且一直如此。一直存在问题,却避而不去解决。他今天终于要着手解决了,也需要付出很多,但还好不是最后的代价。
既然已经决定要攻克数学,这个世纪难题,心态与方法同样不可小视,要给够自己心理暗示,因为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是很客观的现实。
拿出十张从前考过的试卷,按题型统计错误,以频数从高到低排列。删去最高项,现在根本不用考虑了,他看着有两个“正”字的“导函数题”,这种题暂时不在他的目标内。是的,大致了解了自己的实际水平后,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虽然极具挑战,但也不会到不可操作,不切实际的地步。
综合实际与自身的特点,他可以以一种相对而言合适的节奏,规划整个行动大纲。
攻克第二类,常见于三角函数,向量等。难度不大,且联系广。是一种解题工具。以教材为第一手资料。根据目录,标题,罗列一个框架,他对将要学习的东西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问题引入——定义(对应几何直观,包含运算法则)——性质——证明、推导”在这个环节中,他不要求速度,毕竟他无法准确估计,学习一个新的东西到底要多久。在根基上,尤其是有几何意义的知识点,快了,反而容易忽略重要的信息。学完基础知识后,他将笔记标上日期,方便日后复习。
紧接着,他要将新学得的知识在应用中内化。在习题的选择上,高考真题与二轮资料,各有益处。但是为了那个“专”字,他还是选择了后者,《洞穿高考之解答题》。真题可以放在日后限时自测。除却必要的课以及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剩余的学习时间,全用在数学上。写题的时候,他如何把知识点有序植入框架,以及把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抽象出来呢?要知道,他几万年没写过题了,思维钝化的如一台生了锈的老机器。因此,他的第一遍,只有一个目标:熟悉考点,沟通知识点与考点的连接,以及大概知道单独的点,该如何使用。这一步,要加快速度,毕竟只是铺垫。隔天写第二遍,确定目标:尽可能抽象出那些点,一个一个列出来,都是十分关键的步骤,然后在脑袋里联系这些点(我会以我写的第一道立体几何为样本,供大家参考)在第二遍的时候,他分散了时间,导致“联系”的流畅性下降。这是一个教训:他接下来的应用都要在集中的时间内进行。所有抽象出来的联系都要植入最初的框架中,这个时候,死物会复活。这一关,大量时间写题,对于从前很少写题的他来说,相当烧脑。
一关下来,思路开始清晰,但脑子却有些疲了。所以,运动,是他最佳的选择。腾出晚自习前的那一个小时,在操场上彻底的运动放松。身体很累,但脑袋又开始充满活力。他必须让脑子再兴奋起来,因为第二关充满挑战,是意志力、脑力与体力,三位一体的战争。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随着冲劲的褪去与知识难度的加大。第二关真正的挑战之处在心理上。学习知识的方法大致是同样的,不同变化的,是我们的心理。这位老兄,足以推动我们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也足以阻碍我们持续专注的实践。体力上的消耗,睡一觉就可以恢复,心理上的消耗,恢复期可以无限拉长。
来看看,他现在就在被一道立体几何折磨。“真的想不出啊!”他的思绪一团乱麻,一遍一遍想着“写不出”,他的眼神开始无法聚焦。眼里的东西与心里的东西已经分离了。“无法专注”让他痛苦。他下意识的想要逃避。于是打开手机看NBA,打开杂志看娱乐八卦。“呼——太轻松了!”一看简直停不下来,可真的是轻松吗?(兴奋)
时间飞逝,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无尽的悔恨,于是他得到一条教训:放松与逃避有天壤之别。你能控制,不会追悔且真的是放松(比如:小睡一下,听听音乐,运动)后会让你身心愉悦的,才是放松。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消耗你所剩不多的意志力。更关键的是,逃避会形成习惯。他清楚意识到,坚持,只会痛苦那一下子;退缩,却有一生的时间去悔恨!于是他赶快重新回到题目。第二关,集中的是“大量失分”的知识点。初练,且在十分有限的时间里,必定是十分痛苦的。虽然已经回到正轨,但仍然改变不了他写不出来的事实,他开始自我怀疑。一旦怀疑,就会动摇。一旦动摇,就会想要放弃。
现实情况是如此之糟,他没有理由,让它更糟。放弃,是绝对不可能的,于是他去操场上运动。不过,这一次的目标,不是为了放松,而是为了挑战自己的极限。他在学习上被心理所桎梏,他就要从身体上打破它。学习与生活是相通一样的。(放缓——低谷)
他平时只跑四圈左右,但这一次整整跑了十六圈。这是一种怎样的经历,在此不重复。谁试谁知道。总之,他不会再退却了,他实际能做到的,比想象中的多得多。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强大,远远比挑战强大万倍。我们真的需要不断探寻自己的极限,你会为之震惊——你错过了一个怎样不一样的自己!
因为有难度,题量大,写出来的每一道题,都是这样不容易。可是他看不见这“不容易”,他一心只想快点往前赶。拼命往前跑,一边跑一边丢,哎。急功近利的结果是,从前的知识又渐渐陌生了。在十天的时间里,要兼顾新与旧的问题,换而言之也是贪婪与脚踏实地两者关系的处理问题。他坐在座位上,也不往前学了。这一步是他那个时候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停下来”是让人窒息的一种状态。他看见大家都在奋力的往前跑。可他必须停M6 米乐下来。还走什么呢?他的路子都开始错了。事实上,打开始就存在问题,在他整个认知系统里,复习的地位始终是可有可无的,他只有“基础——练习”,却漏了连接二者的最重要的结果:复习。所以他必须构建新的认知,完完全全抛弃旧的认知。在新的认知下指导实践,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改造。他也仍然贪婪,只不过已经覆盖到“复习”这一步,贪婪则变成了助推器。
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很少压制那些情绪。比如贪婪、畏惧等。为什么要压制、否认?那说明这些东西还存在。而他的整个实践过程,并不一定完完全全要处于一种极佳的,毫无情绪的状态,至少目前他无力做到,一旦抵抗就又会消耗精力。平静地看着它们就好了。它们可以存在的,放轻松,大家可以很友好的相处。
在这个期间,他适当安排了自主检测,抽两节晚自习给自己考试。在评卷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该错的题目,比如抄错数字,看走眼等。但是,他还是老老实实把分扣掉了。他不认为这种错误可以忽视。在整个分数中,运算、细心一样是组成部分,分数分数,可不只简单是知识点的应用。他还发现有一种很奇妙的心理现象,大家很喜欢与他人相比。难道高考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同班同学吗?关键是,为什么要与他人相比呢?他看见那些拿着试卷不讨论错题,而只关心对方比自己多错了几个或者是少错了几个的同学,都有一个“不自信”的小怪物跟随着,在与他人比较中,或沾沾自喜或暗自不服气,为什么呢?因为实在对自己不自信,实在把握不了自己的水平。试想着若能稳定在自己的目标分数,他人如何还重要吗?那个时候,我们关注的,一定只是如何改正错误去拔高了。
他深信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一关,他不仅要全面复习,还要重新构建框架,其中抽象与联系搭配是核心。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将之前所学到的点,串成线,构成面。
线:两腰相等——底边中央——三线合一——高——垂直——异面直线垂直/线面垂直
究竟这个过程会如何,结果又如何,你只能自己去体味,我无法向你保证它有多么荡气回肠,但我向你保证,你会认识不一样的自己,并且,你会喜欢上那个自己。我也预言,这样一段过程,带给你的,绝不仅是分数上的提升,它带来的东西,一如法里亚为我带来的_________(原谅我不知如何形容),你会一生受益。学习与生活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
——大概是零点,我决定要把这些细节方法与教训糅合进一个人物,通过模拟全程,使这样一个人物能在每一个实践的人中被赋予生命。(因为他的原型并不只是我,而是我在学习生活中所见,所闻杂合而产生的。你可以在他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注意,零点左右,你可能已经睡了,那个时候,我的左手没有拿纸,右手也没有握笔,“他”只存在我的想法里。然而现在,4:45,他已经真正来到这个世界上,准备在你的实践中进入你的小宇宙。这个时候,你仍在梦乡。
怎么样,有趣吧?所以你要知道,必须清楚的知道:我花多少时间在数学上,不重要,因为:你可以睡去,而我可以醒着。重要的是,你自己决定分配多少时间,你的决定又是如何建立在自己的实际情况之上。这些,只有你自己能拿捏。无论是醒着还是睡去,请铭记:
我们所有人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时,所有人都是一样的,一分不多,一秒不少。
如果,你和我一样,都是学生,尤其是面对高考的学生。可以让我撕下你披在身上的伪衣吗?那让你看起来太合情合理了。可是你知道那伪衣下的,是什么吗?
你不敢行动,怕付出,又想要结果。你怕失败,怕到最后连“我只是没努力”这样的借口都没有。你瞧不起点滴的努力。
直到做完第四次周考的成绩下来,117分,分数已经稳定在120分左右。没有提升的原因是因为,英语比数学更容易拿到140分,我后期重心在英语上,数学稳住就可以了。我也十分想继续攻克数学,但时间不多了,再往后走,耗费的精力相较而言,便不那么值得了。所以很遗憾,我没有为大家带来一个“奇迹”般的结果。在模拟过程中,我把时间缩为十天,是完全合理的。我们并不需要每个题型都练五十道。完完全全掌握二十道就可以了,这样可以省下很多时间。我立体几何可以整整花了两天去写题目。值得一提的是,我对一道题的分析、总结,往往要花比写出两道题还要长的时间。我写的每一道题都要有价值,我的目标是:挖掘它的最大的价值,经可能地这么去做。
而为什么我没有考到130分,还敢发表后续地方法细节。因为“不言”,也因为“责任”。你需要感受你最受触动的“地方”,选取你认为合理的地方,立刻行动,去分析、去实践。
写到这里,我认为“方法”已经不能很恰当来定义我所写的了。就在你阅读的十分钟里,把这一切当作是一个远方而来的朋友在用心与你交流。我知道,你的收获绝对不会只在数字上。“坦诚清楚的认知,绝不拖延的行动,脚踏实地的学习,以退为进,永不屈服”才是我最想与你分享的东西。共同成长,是我最大的目标。
对于整个模拟的过程,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对全局基调的把握,我们要让行动过程以及自己的心理把控在自己手里。现实情况很糟,即将遇到的问题会很多,但你已经准备充足了,不会慌乱,不会迷茫,你心有定算,你绝不会让情况更糟。
马上,学校的广播就要响起,同学们从睡梦中起来。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洗漱、晨训、早读、早息、上课、下课、放学、午休、上课、下课、晚自习、放学、睡觉。
肯定是去讲英语的地方。当时的想法是个人价值要最大化。现在也确实达成了。说实话虽然看起来有这么大的转变,但我觉得其背后我觉得是思想和行动统一,然后自律的产物。我当时做出这个决定后,把高中的英语课本背了一大半左右,口语就在家用 Adobe Audition 反复跟读练习。那几个月付出的精力超过了之前全部的总和(大教室跟着水老师划水真不如回家自学)。
*********************两个星期自学完高中数学实际吗? - 核聚的回答-知乎-两周“学完”高中数学是怎样的体验 - 知乎专栏高三如何恶补数学?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 核聚的回答 - 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