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便宜的大学生开始拿“体米乐 M6力活”当最后的救命稻草
米乐 M6米乐 M6前几天河南一本的财经院校招聘会上,出现了酒店服务员、收银总机、前台、接待等岗位的招聘信息。
在现在学历贬值、就业焦虑的大环境里,这条新闻的嘲讽值就像是有人怼在脸上:
“哟哟哟,这不隔壁一本高材生吗,几天不见怎么这么拉了?读了四年,出来就这?”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同场招聘会上还有企业在招“会计兼出纳”这种离谱的岗位,堪比招了一个司机,既当陪酒,也当代驾。
一开始还有人质疑哗众取宠,转头就发现高校的回复出来了:“此次招聘会是郑州市主办,人力资源局审核,面向郑州市全体学生,学校只负责场地和人手。”
你在披萨店,我在Helens酒吧,她在咖啡厅,他在中餐馆子。看破红尘间的纷纷扰扰,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有人在泡芙店做为泡芙注芯的工作,加内馅的时候直接加到馅料溢出,誓死打爆每一个泡芙皮。
甚至有不少人在这行干出了热情,肉身疲惫但精神矍铄,觉得当服务员其实还挺治愈的。
据博主@与琳的四季,她转行卖蛋挞后,就像小时候玩的老爹经营饭馆系列游戏一样,客人越来越多,经营起来也越来越累。
但看着小孩子买走蛋挞之后因为吃到了里面的巧克力酱而像找到宝藏一样大笑,蛋挞侠也找到了自己生活里的宝藏。
22年末的时候,一个叫“轻体力活探索联盟”的豆瓣小组悄悄诞生,一群厌倦了所谓白领生活,想靠着轻体力活过上开心生活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畅想逃离格子间惨白灯光,靠双手生活。
大厂员工逃离温水煮青蛙的互联网厂区,去做外卖小哥,一脚踢开996的生活和烦人的KPI,每天给自己定个小目标:先送它30单。
985文科硕士女熬过磨人秋招,进入新东方学习烹饪,过上了每天早起早睡,颠勺炒菜的规律生活。
还有人从互联网漩涡里逃离,去超市干了理货员,到点下班,下班就做自己想干的事,和身体素质一起变好的还有当代人岌岌可危的睡眠。
仿佛失控的船落下了锚,以前成天发疯的年轻人干了体力活之后,精神状态居然稳定多了。
当轻体力活成为一种乌托邦,评论区里开始有人质疑他们“其实根本不懂这有多辛苦”。
做保洁的年轻人要四个小时不停歇地干卫生,跪着擦拭地面让膝盖疼痛不已,赚的都是辛苦钱。
刚入行甚至工资也不如外界想象的那么高,得做很久才能积累到客源,可到那时候身体可能也遭不住了。
手艺还没学成,手上先多了四个冻疮,上釉的时候带着金属的釉粉沾满了呼吸道的黏膜。
去做重复劳动、不太用动脑子的工作,背后到底有多少缺点,这些话其实年轻人心里也有数。
有人从秋招到春招卷生卷死,从金九银十到金三银四简历投了上百份,好不容易打败90%的同龄人。
得到一份听起来超体面的大厂工作,结果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周末也经常高强度加班。
更别说这样以管培之名、行苦力之实的岗位,听起来名头响亮,但真正体验后会发现——
其实也不过是公司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一块砖,所谓的上升路径,兑现起来同样飘渺不定。
这与最近大火的“孔乙己文学”指向同一种“领悟”——自己根本不是什么“人才”,只是被榨干了就会丢弃的“耗材”。
去超市理货,去花店理花,不用和奇葩客户甲方打交道,社恐人士专心干好自己手里的活就行;
开饭店,卖蛋挞做奶茶,没有KPI也不用996,有更多的可以掌握的闲暇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在工作中不用内耗,不用过分压榨自己,活得简单的心境,甚至是有一技傍身就不用过于焦虑被取代的安全感……
在网上很多吐槽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帖子下面,经常会有人嘲笑年轻人“眼高手低”,本质上还是放不下身段。
身处一个不停被“下滑的可能”恐吓的时代,好像所有人必须都要在20几岁的就想的清楚做的明白,行差踏错一步就会跌落深渊。
过度的焦虑并不能激励人,意识到现状难以改变后,不少人都开始不再有长远的职业规划。
在35岁到65岁的三十年里,不再自信能持续地走上坡路,反而提早一步悦纳了自己会下坠的可能。
博主@小菠萝 选择逃离飞速运转的大厂,去花店上班,每天学习插花、打花束、清扫花店。
做的工作简单了,购买东西的欲望也降低了,不再随意消费,她更珍惜自己本来拥有的一切了。
被花香和阳光包围着的时刻,小菠萝意识到,人生不是一场考试,非要拿满分,或者逼着自己从80分提到100分,
在孔乙己文学的评论区,不少没找到理想工作的年轻人就因为其他人的冷嘲热讽而感到难过:
挣生活和学历之间没有什么必然关系”这件事。反倒是作为旁观者看国外生活时,会对“高学历做体力活”多一份宽容
我有个亲戚,在日本靠在饭店做工赚了不少钱。聊到她的时候,家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涌出一股艳羡之情:在那边干体力活收入高,也体面,和大学教授收入没差多少。
网上有在澳洲求学的留学生,趁着暑假去工厂割扇贝肉,去农场一边摘蓝莓、一边疯狂偷吃,每天摘8小时能挣300多刀,也是国内网友不可想象的神仙天堂。
其实在国内,体力活和那些所谓体面的“白领”工作的收入差距,早就正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愈发弥合。
有网友称,在老家超市打扫卫生的妈妈工资,比自己能在老家找到的工作月薪高不少。
但当人们聊起这些体力活的高工资的时候,往往是诧异的:干这个居然能赚这么多?
听说外卖小哥、快递员、便利店的收银员其实收入并不低的时候,不敢置信的情绪也暴露了言下之意:
年轻人如今对轻体力活的狂热也许并不会持久,但至少说明长期的学历歧视和畸形就业结构,有松动的必要和可能。
当新一代人急着想脱下长衫的时候,社会也亟待完成这种转变——大学教授和蓝领工人,也许是可以双向流动的职业。